当前位置:智慧市政网 -> 资讯 -> 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述
时间: 2018-8-16 来源: 作者: 油新华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在城市地面以下修建的各种类型地下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包括地下街、地下人行道、地铁、城市公路隧道等交通、商业设施以及地下管网、人防设施等城建公共设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空间需求及其环境要求等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国际上把21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1】。瑞典、挪威、加拿大、芬兰、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莫斯科地下空间总面积为全市地面总面积的30%以上,日本提出将1个日本变成10个日本国的规划,城市地下已经规划到50~80m范围。因此,有学者预测,21世纪末世界上将有1/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不但能为市民提供创业、居住环境,同时也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如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公路、地下博物馆、地下污水处理厂等等,极大地缓解城市交通、行车、购物等困难。同时从城市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来讲,城市地下空间在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遮光性、隐蔽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地上空间。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1国外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起步早,已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验成熟,规模巨大【2】。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世界各主要城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网,其运量约占城市公交总量的50%以上,此外,图书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实验中心、办公室和工业车间等地面设施的地下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因为入地愈深,开发技术愈复杂,所以,在民用方面基本限于30m以内的浅层,少数发达国家进行了开发深地层地下空间的尝试。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了解其特色和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日本的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共同沟的建设规模,成熟程度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则侧重于道路交通地下化,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加拿大重点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蒙特利尔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达360多万平方米,并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街系统;瑞典城市大型地下排水系统居世界上领先地位,不伦在数量上还是处理率上,斯德哥尔摩市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芬兰基本实现市政设施地下化,地下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项目多、规模大;法国对废弃矿井矿穴的再开发利用,改建为城市下水道、共同沟、防空设施;俄罗斯属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国家,其特点是地铁系统、城市共同沟系统发达。
  1.2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历了“自由发展”、“有序建设”、“法制化管理”等若干阶段【3】。早期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地下土地资源是一块“毛地”,其利用的随意性很大,土地出让条件也不一致,政府在此方面没有明显收益。
  1997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规定,使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方向。2001年,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责,并明确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从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内各主要城市对地下空间利用工作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建设工程逐步增多,已经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4】。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西安、青岛、杭州等城市正在或已经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其中北京市为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包括基础调研、政策研究、规划研究、技术研究等四个专题、共15个子课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北京市区中心区远期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将达到3000^4000万m2。与此同时,北京市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实施规划,如北京CBD中心区地下综合开发规划,其地下空间与地铁1号线、14号线结合并连通区域内所有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总规模约30万m2;在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地铁车站与中心区地下商业连接,整个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为52. 6万m2;另外对金融街地区、西单地区、王府井地区、关村地区等也作了详细规划。
  我国早期的城市地下工程绝大部分是防护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人防地下工程的规模已经相当巨大,据初步统计,仅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已经达到数千万平方米。1986年之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的地下空间利用占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导地位,轨道交通建设也带动了沿线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以及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的日趋紧张,城市其他地下设施的建设发展迅猛,除地铁之外,城市地下商场、地下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综合体、交通枢纽、综合管廊、地下交通设施等工程比比皆是。
  (1)地铁建设量大面广,成绩突出,带动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
  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已经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已达2500km,其中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567公里、车站共计331座,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拥有273座运营车站、总长465公里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广州地铁共有9条营运路线,总长为260.5公里,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里程也都超过了100公里。作为地下空间利用的“动脉”,地下铁道工程串起了沿线地下空间,并结合地铁建设同步建设了多处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与地铁工程融为一体。例如上海地铁2号线杨高路站与车站周围的地下商场、下沉广场、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下立交、规划地铁、公交车站等有机地结合,带动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达6万m2 (不含车站本身面积),中山公园站自身以及带动相邻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2. 5万m2
  (2)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成为了地下空间开发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地下商业空间开发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商业地产开发按国家要求必须修建的附着于地面商业建筑的地下室;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单独修建的战时用于防空,平时兼用于商业的人防工程;三是将已建成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于商业。商业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要求将成为热点、新的增长点。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将转入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地产开发,成为一支新军。地下商业街、购物中心、交易批发市场等新点建设项目增多,其中较著名的项目是西安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世纪金花)于1998年建成,其地下空间利用面积约3. 2万m2。该工程是对古城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既保护了工程环境,又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还创造了市民休闲的良好处所,其建设模式值得推广。另外上市公司人和集团计划五年内在全国一线城市投资建设500万平方米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战时作为人员掩蔽部,平时开发利用为商业综合设施。香港名店街商业地产投资集团公司计划在五年内投资建设100个地下商业城市。
  (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
  地下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改善市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佳木斯于2003年8月建成了我国东北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鸿宇市政管廊。这条地下管廊总长为2000m,将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弱电、供热等市政基础管线科学地整合于一个混凝土框架空间内。
  上海市政府为了将浦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共同沟—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沟。张杨路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其中支线共同沟共收纳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四种城市管线,全长11.13km。
  2005年建成的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敷设在中关村西区市政道路下,总长度1900m,总建筑面积95090mz。其中,地下一层为环形汽车通道(单向双车道),地下二层为支管廊层、车库及商业开发空间,地下三层为主管廊层,分割为五个平行的、互不相通的小室,分别敷设天然气、电力、上水、中水、冷水、电信和热力七种管线。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位于小谷围岛中环路中央隔离绿化地下,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全长约10km,主要布置供电、供水、供冷、电信、有线电视5种管线,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将来发展所需。该管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条共同管沟。

 

2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但实践证明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5~7】,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利用。
  (1)缺乏整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地上地下的协调,又要研究资源调查和需求预测,并考虑财力和筹资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另外,规划的严肃性还得不到保证,变化频繁是导致部分项目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至今还没有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地下空间的开发仍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另外除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划、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以外,关于地下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到地下空间的开发战略、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施工规程等一系列问题基本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
  (3)地下空间权属不明确,管理体制不畅通
  地下空间开发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市政、消防、人防等多个部门,政府管理机构条块分割严重,没有明确的职能和职责;同时地下空间权属不明确,管理体制不畅通,导致了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混乱,开发成果(尤其是公益性开发成果)不能得以充分利用。
  (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融资模式缺少政府引导和相关优惠政策支持
  近年来商业类的地下空间开发居多,而城市中最缺乏的地下停车场、市政设施等由于经济效益问题而无人问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层次不高,功能配套比例不协调,造成了地下空间布局上的混乱。

 

3 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趋势及其技术创新需求
  未来5~10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重要,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逐步由原始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模式向“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模式转化。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将不断增多,并从个体向群体、从单一向综合发展;而开挖跨度和开挖断面也将越来越大(重庆地铁红旗河沟车站开挖空间最大高度近33m、跨度近26m,总开挖面积最大约760m2),开挖深度越来越深(湖南省第一高楼-长沙国金中心的基坑深度达42.45m),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上海地铁世纪大道站四线换乘,淮海中路站地下六层),从而使得地下空间开发将向着“绿色化”、“工业化”、“深层化”、“综合化”发展。
  (1)绿色化
  地下空间的绿色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建成后的地下空间在声、光、气、水、温等环境控制方面做到低碳环保【8、9】,二是指地下空间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施工技术【10】,这都符合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形势发展需要。前者需要我们重点研究节约型水环境利用技术、地下空间复合通风节能技术、阳光采集导入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地下空间高效照明技术、地下空间环境友好型降噪技术等环境控制技术;后者需要我们重点研究新型支护桩技术、止水帷幕优化与改进技术、桩-梁-竖锚支护技术、可回收式锚杆技术、地下工程临时结构优化替代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
  (2)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建筑机械水平的逐步提升,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建筑开发企业都在进行建筑工业化的研发并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工业化建造的工厂早已成熟,工业化建造的房屋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工业化建造的全预制装配式停车楼首次落户长春,人们已经看到了工业化建造带来的质量、工期、成本上的不可估量的效益,并从生产方式的改变上实践着国家建设低碳环保社会的大目标。
  在地上建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地下工程的建筑工业化也显现出了可喜的苗头,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1】。目前在轨道交通中广泛使用的盾构法隧道,城市市政工程中逐步推广的预制顶推法综合管廊,长春地铁公司正在尝试的明挖装配式车站,以及北京地铁公司准备实验的明挖基坑与装配建筑结合的车站。总之,在城市既有城区环境条件下去挖掘和建设地下空间,既要不影响或少影响地面的正常使用功能,有效地保护周边环境安全,又要具有文明、环保的施工现场,做到真正的快速绿色施工,工业化建造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
  地下工程的工业化建造根据开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明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先施工明挖法基坑,然后对主体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以利用现有的房建工业化建造技术,但是这种方式由其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基坑支护最好用锚杆,如用内支撑构件吊装将是其最大难点;二是在不允许长时间占道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三是和常规方法相比成本将明显提高。
  二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采用预制地连墙的形式作为围护结构和内衬墙(两墙合一),其结构顶板(盖板)或中板可以采取现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预制构件进行装配施工。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可以快速封闭道路,适合在繁华的城区进行施工;二是采取两墙合一的技术,大大降低成本;三是大大改善地下空间的施工环境。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结构防水和构件运输与吊装,结构防水的难题可以靠构件接头的构造工艺来解决,构件运输和吊装可以靠合理设置构件的尺寸和接头工艺,并借助于先进地下工程运输系统来解决。
  三是暗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盾构法隧道,但是由于其断面尺寸较小、适用条件限制而无法大规模地投入到地下工程应用中,多是用在区间隧道里;另外目前有人正在研究初支和二衬结构的预制化,但是其意义不是太大。
  以上分析可知,最能真正体现建筑工业化的意义,并能达到工业化目的的就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
  盖挖条件下的地下工程预制装配技术主要是将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盖挖法施工的地下工程中,这需要我们重点研究1)全预制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墙段水平向连接、墙段竖向连接、防水设计以及全预制地下连续墙墙体吊装、接缝处理以及后注浆工艺;2)盖挖预制装配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预制框架结构体系柱网的合理化、标准化布置的可行性方案以及预制梁、板、柱、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节点构造和盖挖预制地下结构运输、吊装、安装等施工工艺。
  (3)深层化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愈加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每年需要扩充更大的建筑面积以满足需要,而这些城市可供发展的地面空间严重不足,中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也日趋饱和。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地表以下50~100m范围内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市功能,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够扩大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已成为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课题,同时,各空间层面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在浅、中、深,各个分层面的地下空间内,以人及其服务的功能区为中心,各种地下构筑物分层设置,以减少相互干扰,保证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性和完整性,这也为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
  深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并不是中浅层空间的简单延伸【12】。它包括地下结构物可能的形态及其位置、与地面及浅中层已有结构物、构造物的协调性、深层地下空间结构物、构造物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要求等与中浅层地下空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开展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深大基坑新型绿色支护技术、组合式内支撑支护技术、超深地连墙施工技术、深层地基加固技术(如双高压旋喷施工技术、MJS高压旋喷施工技术)以沉降控制为核心的深基坑承压水治理。
  (4)综合化
  地下空间的综合化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城市地下综合体,二是指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体是指为考虑地面和地下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综合交通、商业、贮存、娱乐、市政等多用途的大型公共地下建设工程,它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解决城市交通和环境等问题,同时也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当城市中若干地下综合体通过铁道或地下步行道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形成规模更大的综合体群。由于地下综合体可以新建,也可以是结合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扩建,所有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所以需要我们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地面沉降、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创新技术【13】,如预留十字岩体法、PBA法、管幕预筑法、深层障碍物处理技术(如深层障碍物切割技术、深层障碍物爆破技术)、既有地下空间加层技术【14】
  城市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它可以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改善市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文件中,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如下表述:“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种种迹象表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下一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主要方向【15】。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集成在各种地层条件下和各种施工环境下的综合管廊成套施工技术以及以绿色快速施工为目的的预制管廊全断面顶进技术、液压台车快速施工技术和地下综合管廊多系统协调施工优化技术。

 

4 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几点建议
  地下空间开发势在必行,利于千秋,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及各个行业都应该为此而努力,加快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鉴于上述情况,作者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尽快调研论证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整合散见于法律中的条文和建设部的规章,并将其细化,明确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规划权、管理权。同时加快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相规范编制进度,包括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防灾减灾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2)明确城市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机关和协调机构。建立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政府机构,形成地下空间开发在总体规划、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技术创新、行政立法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建议建立由政府组织,规划、人防、发改、国土资源、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协调体系,提高地下空间开发政府内部协调能力。
  (3)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在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巨大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大、回报慢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建议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产权政策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奖励政策。并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地下空间投融资平台,打造一套长期、稳固、高效、互惠的全新投融资模式。
  (4)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能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协同配合,岩土、结构、环境、市政、安全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议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研发,整合多种优势资源以形成一整套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储备,使地下空间的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为城市发展向地下拓展幸福空间。

参考文献:
  1. 钱七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998-06
  2. 崔曙平,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城乡建设,2007-06
  3. 杨秀仁,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
  4. 邵继中等,中国地下空间规划现状与趋势,现代城市研究,2013-01
  5. 蔡庚洋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12
  6. 胡荣煌,浅谈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城市建筑,2014.2
  7. 郑怀德,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探讨,规划师,2012-03
  8. 朱大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地下空间,2003-06
  9. 马璇,大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地下商业步行街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9-09
  10. 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建造技术发展方向探讨,施工技术,2013-06
  11. 油新华等,地下工程工业化建造发展进程及技术创新,建筑技术开发,2015.1
  12. 许国光等,浅析城市深层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05
  13. 束昱,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的现状与趋势,中外建筑,1995-12
  14. 杨磊,上海紧邻地铁车站的既有地下空间盖挖加层施工技术,地下工程建设与环境和谐发展——第四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文集,2009-10
  15. 张明,浅谈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城市综合管廊,陕西建筑,2008-09

作者:油新华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声明:智慧市政网(www.shizhengnet.org)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人物

陈湘生院士: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与施工技术创新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拓展城市......

何满潮院士:创造性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向地下要空间、要土地、要资源,已经成为21世纪的国际趋势......

钱七虎院士:地下空间如何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技术

龙泉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集成了管网SCADA系统,管网GIS......

网格化管网巡检管理系统

网格化管网巡检管理系统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由管理端和移动......

紫外光固化技术在管道非开挖修复中的应用

紫外光固化法,其原理是利用特殊波长的紫外光的照射,使放置......

产品

S300EHD零延时高清检测机器人

S300EHD零延时高清检测机器人是在成熟稳定的S300......

不锈钢快速锁

不锈钢快速锁是由高品质不锈钢套环和EPDM橡胶圈预制成自......

Peek 2S高清无线潜望镜

Peek2S高清无线潜望镜由防爆摄像主机、高强度伸缩杆、......

智慧市政网

市政行业专业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 寻求报道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意见反馈:shizhengnet@126.com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2016 智慧市政网(www.shizhengnet.org)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6030014号  技术支持